布依族的风俗在节日、婚俗、丧葬、禁忌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他们的婚俗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结婚回门讲究携带礼物,礼物需要给新娘的长辈和亲戚,双数为佳。新人回门时注意最好不要在新娘家过夜,若是没有忌讳则可以酌情选择。回门时要求新人穿着正式,新郎可以穿西装,新娘则可以穿礼服和旗袍,能给宾客留下好印象。
巳时指的是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它是古人根据一天太阳的变化和当时人们的生产或习惯归纳总结而来的。在汉代的时候十二时辰又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清代后期,满汉互相效仿达到巅峰。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被汉族妇女不断改进并流行起来,进入千家万户。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结婚穿旗袍代表喜庆与传统,较受老年人的欢迎,适合传统婚礼的氛围。穿旗袍结婚时妆容不能过重,会给人以俗气的感觉。除了可以穿着旗袍,还可以穿秀禾服,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美观独特,并且寓意良好,适合婚礼的喜庆氛围。
结婚改口费父母都给,能表示双方父母对于儿媳或者女婿的满意与认同,代表着双方父母的祝福。改口费的金额一般根据家庭情况和当地习俗而定,是较为吉利的数字,如8888,代表希望新人衣食无忧,6666希望新人能一帆风顺。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坊间有传闻,屈原就是在端午节当天投江自杀的,百姓不想让屈原受到伤害,就往江中投粽子和其他食物,不让江里的鱼儿吃他,所以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就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了。
结婚喜糖一般装6~20颗,一般对于喜糖的数量没有特殊的规定,根据新人的预算和家庭状况准备喜糖为佳,喜糖能将喜盒装满为宜。可以使用网袋装喜糖,还可在网袋中装入花生瓜子,并且喜糖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以便满足众人口味。
结婚贴喜字表示喜庆,表示庆祝和喜悦的心情。结婚时会往墙上贴双喜字,表示好事成双,新人幸福相依的意思。结婚时的红双喜表示希望新人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喜字既是婚姻的象征,也是家人对于新人的祝福。
通常情况下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才达到最大值。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结婚用的红盆不建议用别人用过的,有不吉利的说法,容易破坏运气。结婚用的盆是由男方购买,提前送往女方家,搪瓷材质为佳。红盆在结婚当天由伴娘抱着送往新郎家,并由男方的家人接过,寓意接福,给新娘接风洗尘。
伴郎是否需要未婚需要根据习俗决定,西式教堂婚礼要求伴郎必须未婚,以免破坏婚礼的神圣。伴郎是否未婚需要根据新人的意愿决定,若是没有新郎必须未婚的忌讳,则全凭新人的意愿。伴郎代表着新人的形象,因此要求成熟稳重。
结婚手捧花一般是新郎买,在娶亲当日由新郎将手捧花送往女方家,表示接亲、迎娶的意思。手捧花可以选择玫瑰、百合或者康乃馨等,数量在9~11朵为佳。新娘中午需要将手捧花抛出,中途不能散开,并且有人接住为佳。
婚床一般结婚前买,提前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购买婚床为佳,可以散尽床中的有害气体。婚床最好结婚当天使用,不要提前用,以免带跑喜气。婚床需要使用较长的时间,因此建议购买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也能带来较好的睡眠体验。
结婚送亲一般去2人,讲究单去双回,因此加上新娘正好是单数。送亲的人一般是新娘的舅舅和叔伯、表堂兄弟等人,若是没有近亲,则可以请同族近门长辈送亲。送亲的人必须是男性,并且不能在男方家逗留太久,需要及时回去。
伴郎伴娘可以1~8个,数量没有具体的限制,伴郎和伴娘的数量最好一致。小型婚礼可以请1~2个伴郎和伴娘,大型婚礼可以适当增加数量。伴郎伴娘最好是新人的好友或者亲人,以便了解新人的喜好,使婚礼顺利的进行。
部分婚庆公司负责拍婚纱照,最好提前询问婚庆公司是否可以提供拍婚纱照的业务,以便在结婚前将婚纱照制作完成。新人也可以去专门的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般制作精美。最好提前一个月拍摄婚纱照,以便在结婚时装扮新房。
结婚花生瓜子是生的,生的花生瓜子有早生贵子的意思。结婚时在婚床上或者抽屉中放置花生瓜子表示父母希望新婚夫妻早日生孩子。结婚前需要让4、5岁的男童在铺好的新床上滚两圈,也表示希望新人能早生贵子。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次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国政府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一说丙午时是三月的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一说是十一点三十六分。古时候人们把一天分为十二个阶段并用十二生肖出没的时间命名,而且唐前、唐后这十二时辰和现在对应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我国的三大林区分别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南方林区,其中东北林区的树种主要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白桦、水曲柳等,西南林区的树种主要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柚木、紫檀、樟木等,南方林区的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竹木、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等。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常见的有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以及除夕等等。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凝聚而成。
结婚的红包袱不建议用别人的,结婚时讲究一起用新的,因此建议重新购买包袱皮。结婚用的红包袱一般需要包裹喜盆,部分地区会用红包袱装新娘的婚服和压箱底,因此包袱中装什么最好根据当地的习俗决定。
感恩节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虔诚的感谢上苍一年来风调雨顺,使庄稼获得了丰收 ;二是忠心的感谢勤劳善良的土著人对自己的帮助才保全了性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感恩节最主要的意义是要告诉我们人性的美好。
冬至是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等。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因“九九”有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游月、貂蝉拜月、月下独酌、月饼起义等。